本書從比較論、審美論、本體論、修辭論角度對中外紀錄片敘事進行深入淺出的探析,共分為六個章節(jié),約25萬字。引用的紀錄片案例時間跨度上百年,國外紀錄片從1922年的《北方的納努克》到2021年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我的章魚老師》等;中國紀錄片從20世紀90年代的《望長城》到21世紀的《大國崛起》《舌尖上的中國》《故宮
2021中國電影金雞獎藝術評鑒
本書是2020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叢書之一,就中國電影發(fā)展過程中電影觀念與電影思想作為核心內容進行梳理、分析,探究早期電影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脈絡。通過對電影思想演進發(fā)展歷史的研究,重述中國電影學派在不同時間空間場域的傳播和演變。對電影思想以及賴以呈現(xiàn)的典型電影文本、重要電影人、電影公司、電影現(xiàn)象等進行系統(tǒng)探究、
獨立紀錄片因其非虛構性成為社會記憶的重要呈現(xiàn)媒介,是主流記錄片的有益補充,本文主要從三方面來對獨立紀錄片建構的記憶空間作一分析:紀錄影像如何建構記憶、記憶空間圖景及記憶空間的審美取向。三部分主要內容是:其一、獨立紀錄影像留存的記憶,其建構性取決于影像生產過程中媒介與主體的介入和交互影響,影像作為一種記憶媒介的邊界、觀者
本書從電影本體、電影學派、中外影史、電影活動要素、跨學科研究、中國特色等角度,構建起一個命題兩大學派三條主線四大要素五組關系中國特色六大電影史論主脈,高度濃縮電影史、電影理論、電影活動等相關內容,或以史帶論,或論從史出,具有很強的引領力和示范性。 本書既可作為高校電影專業(yè)的史論課程教材,也可作為戲劇影視愛好者的參考用書
本書是一部經典的電影史論專著,論述重點圍繞歐洲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藝術片。那一時期誕生了諸多新奇獨創(chuàng)、影史留名的現(xiàn)代主義杰作,涌現(xiàn)了一批讓電影美學發(fā)生重大轉折的電影作者,如安東尼奧尼、費里尼、伯格曼、戈達爾、雷乃等。促成此種轉變的社會思潮是怎樣的?他們在影片中傳達了什么理念?種種打破傳統(tǒng)的主題與技法又如何影響了后世?作
這是一本面向高校戲劇影視學、新聞傳播學師生的專業(yè)教材。主要圍繞三個核心問題展開:為什么需要剪輯?為什么可以剪輯?如何剪輯?全書從影視藝術自身發(fā)展的本體、人類視覺心理學和廣播影視技術演變的歷程與趨勢等多緯度進行全方位、多層次解讀,深入淺出,圖文并茂。本書在總結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構建全新的影視剪輯理論體系:作為編輯技巧的
本書屬《以色列與中東研究譯叢》中的一本,是教育部國別與區(qū)域備案中心四川外國語大學以色列研究中心學術譯介成果之一。本書聚焦于以色列數十年來的電影發(fā)展及其中反映的歷史與思想,展示電影對社會的投射作用和對社會的影響、型塑,一方面有助于我們以電影為窗口了解以色列文化,另一方面也以此為案例探討了電影與社會發(fā)展的復雜關系。本書內容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處于政治、經濟、文化的巨變時期,傳統(tǒng)儒道倫理、“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西方現(xiàn)代性的種種思想眾聲喧嘩、共存并置,主導性意識形態(tài)充滿了矛盾和裂隙。這種種思想規(guī)訓了人們的認識,并延伸到中國電影界。通過電影人對影像符號的編碼,電影就成為這些抽象的思想形態(tài)對象化的載體。本書稿的主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要廣交朋友,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