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考古學的方法對中國古代繪畫藝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從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概述入手,介紹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基本概念,強調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時期繪畫藝術的代表作品,詳細闡述了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夏商周時期的繪畫藝術、秦漢時期的繪畫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藝術、隋唐時期的繪畫藝術、宋元時
《河南藏甲骨集成》(共6卷,整理甲骨約3000片)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重點資助項目和“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該叢書旨在將分藏于河南各地博物館中尚未面世的甲骨文進行系統(tǒng)整理出版,為古文字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價值極大。叢書的前兩卷《開封博物館卷》《周口關帝廟博物館卷》分別入選2021年度、2023年度國家出版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時強調,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北流型銅鼓是歷史上體型最大且最為重要的銅鼓。本書將結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qū)出土的150多面銅鼓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圖文并茂地講述北流型銅鼓的故事,向讀者介紹北流型銅鼓的年代、地理分布、器型特點、紋飾特征,以及折射出的古代嶺南越人的物
夏文化研究是中國考古學的重大命題,也是中華文明探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支點,在中華文明綿延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脊藕唸笫侵赴l(fā)表在《考古》等權威期刊上的一種篇幅相對較短的田野考古報告,簡要報道遺址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歷史沿革、既往工作、發(fā)掘經過與方法、文化堆積與分期,遺跡與遺物、編寫者的初步認識等,是考古資料公布的基
《中國古鐘研究(第一輯)》系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主辦的面向海內外的專門性學術論文集,旨在提升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科研水平,增進全國學術交流,促進國內古鐘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第一輯收錄29篇,涉及古鐘文物研究、古鐘文化研究、覺生寺研究、文物保護、博物館研究,內容較為豐富。本書是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主動承擔提升國內古鐘研究以及古鐘文物
《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遺址及典型玉器呈現(xiàn)中國萬年玉文化的通識讀本。書中介紹了查海、紅山、仰韶、凌家灘、良渚、龍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處史前及夏商時期的遺址,以及上述遺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藝、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現(xiàn)了玉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本書由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葉舒憲擔任
中國人的名號制度包括姓、氏、名、字、爵、謚號、職官和親稱等內容,極具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名號研究亦是中國歷史研究的傳統(tǒng)課題。20世紀以來,出土文獻的大量面世爲傳統(tǒng)課題帶來了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以清華簡爲代表的戰(zhàn)國簡冊,記載了大量的人物名號,爲學界研究先秦人物名號提供了寶貴的一手數(shù)據(jù)。本書在前輩學者所取
1996年,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對灤縣韓新莊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其中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在韓新莊村東南發(fā)現(xiàn)261座甕棺葬。這批甕棺葬規(guī)模龐大,時代跨度大,自戰(zhàn)國中期持續(xù)至西漢中期,分布密集,葬具類型豐富且組合方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為戰(zhàn)國秦漢時期典型墓地之一。韓新莊甕棺葬的發(fā)現(xiàn)完善了河北乃至京津冀地區(qū)甕棺葬考古學文
本書介紹了七百多個甲骨文字,趣味地展示甲骨文中的人體形態(tài)、衣飾妝扮、飲食習俗、建筑居止、交通出行、繁衍生養(yǎng)、疾病死亡、田獵活動等先民生活情態(tài)。這是一本常用字的甲骨文知識普及讀物,也是一部從文字形意的考釋出發(fā),與殷商時代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相結合,通俗描述殷商社會的歷史讀物。
本次展覽匯聚了五家博物館的86件唐代文物精品,以初唐至盛唐的仕女俑塑為主體,結合銅鏡、粉盒、熏球、頭釵、杯盤等相關文物進行展示,反映了唐代仕女日常起居的點滴細節(jié)。展覽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豐腴之美——唐代女性形象作品,展示最為優(yōu)美的唐代仕女俑精品;第二部分,霓裳羽衣——唐代女性服飾,選取了具有典型服裝樣式的仕女俑并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