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tǒng)梳理了20世紀30年代梁漱溟主持的山東鄉(xiāng)村建設實驗的相關內容,以及不同時期相關實踐者和學者對其鄉(xiāng)村建設實驗進行的各種討論和爭議,試圖全方位挖掘梁漱溟鄉(xiāng)建思想與實踐的深層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借鑒意義,冀望對今天的農村現(xiàn)代化建設和農村改革,尤其是“三農”問題的解決和優(yōu)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中國傳統(tǒng)監(jiān)察法制與司法文明》以朝代順序為綱,不僅對歷史上監(jiān)察制度的流變情況作了細致梳理,而且還以專題研究形式對監(jiān)察及相關制度進行深論;不僅對域外監(jiān)察制度的成功經驗予以關注,而且還對當前監(jiān)察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問題作出回應。
本書依據(jù)時間順序,主要依據(jù)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圖文并茂地從日常器具、日常生活、娛樂與體育、女性教育、婚姻與喪葬、古代交通工具、陶瓷與玉器、古代錢幣、民間玩具、古代兵器、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方面介紹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璽先生的文論集,所選論文涵蓋了張先生治學各個時期發(fā)表的學術論著、講稿等,主題選取反映中國古代國家歷史特征的議題,從土地制度、社會形態(tài)、宗法體制以及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揭示古代中國的特征,即*階段的宗法貴族世襲分封制和第二階段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權制。*后兩篇是關于絲路文化的,旨在反映中國古代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歷史上的吏治舉行第十次集體學習。*總書記強調,用人要嚴把德才標準,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shù)母咚刭|干部隊伍。早在2013年6月,*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治國安邦、經緯天下,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吏治”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
近代以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伴隨著清王朝中央集權的衰落,州縣政府的職能擴大、機構發(fā)生變革,治理方式也發(fā)生重大變化,這是中國地方制度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轉型。伴隨這一進程的,不僅僅是政治制度層面的變革,而且造成了傳統(tǒng)基層社會中原有組織和精英的分化和重組,并促進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重新建構,而不了解這些問題,是很難對近代中國社會轉
本書分為上、下編,其中上編1955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用英文以《中國紳士——關于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的書名出版,1961年、1967年重版;下編1962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用英文以《中國紳士的收入》的書名出版,1981年格林伍德出版社再版。2008年經作者張仲禮先生授權,將兩書的中文譯本合為一
政治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某一群體因有共同的思想、觀念、理念、意識和信仰而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世界*古老的民族之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古人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改革變法……帶給后人深深的啟示。
各種制度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是唐朝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這種變動不僅涉及一些具體制度,而且牽涉到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這樣重大的政治體制的變革。本書著眼于唐前期政治制度整體的發(fā)展變化,著重研究各個時期實際運行的制度,而不是停留在有關制度記載的條文上,以便真實地掌握唐前期政治制度的實際情況和政治體制發(fā)展變化的脈絡。在體制演
本書展現(xiàn)了晚清民國政治發(fā)展的歷史演變進程,通過對立憲政治、政體制度、議會政治、政黨政治、司法制度、選舉制度、地方自治的概述,探討了近代中國政制轉型的系列重大問題;還與同時代發(fā)達國家的政治制度轉型史展開比較,著重分析這一時期中國政治轉型的階段性特色,從比較政治現(xiàn)代化的視角重新審視近代中國政制轉型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