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研究》第三輯,仍然切中時代熱點,匯集“人工智能來襲,小說何去何從”與“小說研究當下任務暨外語學科未來出路”兩大議題的對話成果。原“小說現場”欄目的內涵有所擴展,本輯關注“學術現場”,圍繞陳思和新作《從廣場到崗位》,回顧一段知識分子精神史,提供一種學術中的情感交流。秉承專業(yè)性與對當下的關切,持續(xù)吸引對話并提供對話性
為進一步發(fā)揮我國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大國作用,更好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戰(zhàn)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21年底設立“區(qū)域國別學”為交叉學科一級學科,強調跨文化通識教育亟需打破重歐美輕世界其他戰(zhàn)略區(qū)域的傳統做法,打破文科內部壁壘。本教材分別選取東亞地區(qū)、北歐地區(qū)、南歐地區(qū)、俄羅斯、巴爾干地區(qū)、東非地區(qū)、北非地區(qū),中亞區(qū)域、東南
《大文豪世界經典(精讀本)》精選了多部世界著名作家的經典短篇作品,有的是原作,有的進行了合理、科學地改編,全文加入西南大學文學教授的審讀與批注,非常適合少年兒童學習與閱讀,并配以精美的圖畫和詳細且富有啟發(fā)性的分析,幫助孩子抓住閱讀重點、掃清難點,實現無障礙閱讀。在一個個世界經典文學故事中,讓孩子們發(fā)現閱讀的樂趣,感受世
本書是作者1970年在擔任哈佛大學諾頓詩歌教授時的演講集,主要圍繞歷史中的自我之真誠與真實問題展開,某種程度上濃縮了他此前對諸多作家及文學文化現象的研究與思考。由于涉及眾多的文學現象和理論問題,又包容了黑格爾、弗洛伊德有關精神的自我實現及潛意識理論,這部演講集的思辨色彩很濃。他認為,對真誠和忠于自我的不懈追求在道德生活
由王偉、薛舒、簡平、楊繡麗、默音、哥舒意等十五位上海作家組成的喀什采風團赴喀什開展了"見證新時代,書寫喀什情"援疆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本書即此次上海作家赴新疆喀什采風創(chuàng)作作品的集結出版。作家們基于各自的經歷,突破自己的認知圈,記錄在喀什所體驗的生活、所結交的朋友、所看到的美景,描摹喀什地域特色鮮明的、獨特的民俗風情,給人以強
畢飛宇、格非、徐則臣等江蘇作家曾獲茅盾文學獎,魯敏等江蘇作家曾獲魯迅文學獎,并且隨著施耐庵文學獎、汪曾祺文學獎、高曉聲文學獎等重量級文學獎項的設立,江蘇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成果豐碩、蔚為大觀,卻未在當下的文學教材中得到體現。本書以汪曾祺、陸文夫、高曉聲、周梅森、儲福金、趙本夫、范小青、黃蓓佳、格非、葉兆言、蘇童、畢飛宇、韓東、
書名為《鏡與針:新世紀文學論稿》,“鏡”是指本書試圖對新世紀文學的現狀與真相進行忠實的勾勒與呈現,“針”是指以不虛美不隱惡的歷史態(tài)度介入新世紀文學創(chuàng)作、批評和現場,針砭問題與局限。本書是“80后”青年批評家沈杏培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專題研究成果,圍繞新世紀20年中國文壇中重要的文學思潮、文學現象、重要作家與典型文本,
本書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文學史料學研究”(20CZW053)階段性成果。本書上編立足于觀念與分類,從歷史觀、史料整體觀入手,中編側重于史料具體視域,圍繞史料私人性維度、通俗維度和版本維度拓展現當代文學文學史研究的史料視域,下編則主要是個案分析。從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既闡明史料與文學史研究的學理關系,以及史料的宏
《漫長的革命:中國學術原創(chuàng)的未來》是朱國華最新論文集,共分為三個部分,上編為文藝學反思,中篇論述審美經驗的詩學測繪,下編包含三小節(jié)訪談,內容豐富,體系完備,是了解、研究中國原創(chuàng)文藝理論發(fā)展現狀不可或缺的資料。朱國華對中國原創(chuàng)的文藝理論進行反思,結合網絡技術與全球化時代的契機,對未來中國學術原創(chuàng)的可能性進行瞻望。通過多年
“哈佛文學課堂”系列從書,由美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大衛(wèi)·達姆羅什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陳永國教授聯合主編,達姆羅什教授選編并做總論,陳永國教授翻譯并做逐篇導讀,歷時十年,傾力打造。本叢書迎合了我國大學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的急需,在吸收傳統文學選集編撰長處的前提下,以獨特的視角、主題切入,給讀者還原了